待到明年三一五 打假应该是梅花 | ||
作者:韦三立 来源:www.weisanli.com | ||
2007年03月18日10:20
每年3月15日都是中国的打假日,在这一天各种假货纷纷被曝光,虽然被惩处的力度不大,但是对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还是有了些交代。其实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必须收集到多方证据,有些赝品才能被“打假”。近两日,联想起几年来的国花问题,不由感慨良多,昨日来到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旁的中山公园,想去欣赏一下那里所植梅花之仙姿。这几年来看到网络上不少提倡以梅花作为国花者,都重点提到之所以钟爱梅花是因为它那“性耐严寒”的坚韧性格,是它那“愈冷愈开花”的不俗品性,是它那“一树独先天下春”的独特花品,如此美誉,怎能不令人神往?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之说,自宋代后,中华大地遭受异族侵略,亡国之恨暗藏百姓心中,这时梅花被人尊崇,借诗言志的现象十分普遍。无独有偶,据说民国时期有人提出以梅花作为国花,也是为了不忘记当时积贫积弱的国情。事实表明,梅花的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赋予的,有些并非其真正的生物学特性!三月中旬的北京,暖风袭人,不少街区所植的山桃已经盛开,然而尽管如此,北京中山公园五色土西侧的梅花依然没有绽蕊,个别植株用于御寒的风障甚至还没有去掉,目睹此景我不禁要问:那些倡导梅花冠以“国”字者,你们真的了解梅花的生物学特性?难道这就是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的不俗品性? 其实同样令很多北京人不解是,既然梅花能够耐严寒,“欢喜漫天雪”“越冷越开花”那么为什么到了三月中旬,这里的梅花依然尚未盛开?北京入冬以来的气温能算严寒吗?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到了春季三月中旬梅花的耐寒品种依旧不能在北京的市中心正常开放,这种状况应该怎么来解释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严寒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到梅花来说,究竟是-5℃算严寒,还是-10℃算严寒,总得有个标准吧?必须清楚的是,有些梅花能够在北京地区露地栽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选择了那些耐寒的品种,其中包括引进的‘淡丰后’等日本培育的梅花品种,并采用了耐寒砧木进行嫁接的技术,部分品种甚至还使用了风障保证植株安全越冬。
漫步在五色土旁,见到音乐堂西南侧一株山桃已经满树繁花,而距离其百开外的那片梅树却只是正在孕蕾。看到那几棵依然部分龟缩在风障里的植株,担心不禁油然而生:如果梅花被选做国花,要是有外国人看到此情此景这样询问:“难道这就是你们性耐严寒的国花吗?”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不错,国花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是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民族的风貌、文化的底蕴,从总体上看,梅花多数品种本来不甚耐寒,有些人却偏要以点代面地把这种植物说成性耐严寒,这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由于缺少相关数据,我无法说一些梅花是不“耐严寒”的,但是眼前的事实却无法让我感到心情郁闷,只能用有时文献数据与真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说法来解宽心。其实想要搞清梅花于北京是否“耐严寒”的问题并非难事,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在距离中山公园不远的人民大会堂召开,有些代表不是建议以梅花作为国花吗,为了证实他们的提案中所提到的梅花“耐严寒”是有事实依据的,那么就请明年的三月初亲自到中山公园观看一下那里梅花的生长状况吧!三月初的北京已经冰消雪融了,如果届时梅花迎风怒放,那么说它们性耐严寒也许还沾得上点儿边,那时我想这些人大代表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通知中山公园的管理处,把梅花上挂的标牌改一下,将其花期“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这行字予以更正。
最后要说的是,其实古人说梅花耐严寒并非有错?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在梅花的条目里你会看到这样的解释:“蜡梅的地方名”。事实表明,北京地区,蜡梅的花期比梅花的花期起码要早一个月,前者的耐寒能力也要强于后者,因此对于那些与古人一样,分不清蜡梅与梅花之间的区别的现代人,当然会理直气壮地说“梅花性耐严寒”了。莫把蜡梅当梅花,待到明年三一五,打假应该是梅花! 韦博士花卉网声明:本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对其转载、摘编。
|